我院赴甘孜州石渠县开展精准扶贫
但多个朝代初期实行均田制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向土地集中的史实告诉我们,简单地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搞均田制是不可能长期做到耕者有其田的:一方面,众多弱小农户应对天灾人祸只能靠变卖小块土地,而豪强大户最希望从小农户手里得到的财产也是土地;另一方面,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小农户,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成为地主,造成了生产少数豪强大户的深厚社会根基。
影响最大的是商品流通行业和金融服务业,经过层层税费,田里几毛钱的蔬菜到超市,成几元钱,再到餐厅甚至变成几十元钱。我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短短十年间就完成了资本在国家层面的积累,出口额从2001年2660亿美元跃增到2010年的15.7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世界第一。
GDP从10.9万亿元增长到40.1万亿元,全球第二。上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个开始,通过它,可以清楚看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虽然转型过程非3、5年就能完成,但未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期待数年后,当回过头来看这次上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或许正是我国经济朝向消费服务转型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切入点。我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短短十年间就完成了资本在国家层面的积累,出口额从2001年2660亿美元跃增到2010年的15.7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世界第一。我国经济的长远核心在于发展和就业,它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石。
现阶段,欧美经济疲弱,贸易摩擦增加,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面临调整,上海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中国社会经济二次战略转型的重大体现。而跨出财政的范围来看,我国长期整体低利率、低汇率的货币环境,刺激投资和制造业产能向中国集中。对于前者,人们还容易接受。
如果过快打开金融国门,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不仅在方向上是错误的,而且是极其危险的。但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崛起之机,不同于四小龙甚至是德、日两国经济崛起之时。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内,或者说在到2020年前后的战略过渡期内,作为金融的总体战略方向,只能选择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和涉外金融的有限全球化。二是货币供应过多、货币迷失与资本化不足、金融抑制严重并存。
因此不稳定的世界金融秩序,对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对已是巨大经济体,同时资本账户又未彻底开放、本国货币还不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国而言,想经济全球化,又必须时刻防范金融全球化中的风险传递。这对于目前正积极投身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来说,正是谋发展的大好机遇。
一句话,要求中国金融应尽快全球化。30年的改革奇迹,制度、体制的改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TEP)上的明显提高。世界经济史上一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往往都与工业化、城镇化或全球化相伴随。一是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并存,金融优化配置功能明显不健全。
难免形成中国只能被迫为国际市场资源调节的对象,难以实现以我为主地引导世界资源配置为我所用的局面。中国经济未来四大机遇归纳国人目前的判断,多数学者承认,中国未来经济仍能保持相对较高速度的稳定增长,但对增长机遇的分析,仍有不同的看法。纵观人类历史,大国的经济崛起,往往是与高储蓄率相联系。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对过去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表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
中国金融应尽快实现有限全球化四大机遇与挑战,对金融意味着什么?从机遇看,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内,高增长的动力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仍是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及中国改革的制度红利(不过人口红利因素在减弱)。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养老资金的逐步积聚,在下一轮经济趋于次高速的增长下,未来全球第一的庞大的中产阶层巨大的养老金池和金融资产,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高投资利益。
中国正处于改革的艰难过程之中,中国金融的滞后现象很多,集中归纳,表现为三大矛盾特征。一方面表现为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三农、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嗷嗷待哺。
当前中国,既不是不被人关注的小国经济体,也不是对世界经济无所作为的经济体,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内结构等问题又甚为严重,这决定了中国可以有所作为,又不能太有作为。所谓涉外金融的有限全球化是指,在汇率、资本管理、一国货币国际化等核心问题上,未必能一步到位,按成熟、发达经济体的惯例或主导的制度运行。因此中国整体储蓄率仍处于相对高峰阶段。同时,相对于中国经济目前和未来的需求,中国金融的现实供给,其不足之处也是世人公认的。结构问题,有影响总量增长的出口与消费结构问题,有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投资结构问题,也有收入分配结构等问题。高储蓄率又为未来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这些不足可以概括为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两大特征现象。从挑战看,作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巨大体能的进一步发展,渴望资源、原材料,渴望全球市场,从而渴望最大限度地减弱资源、原材料对未来增长的约束。
缺乏国内金融(包括经济)的进一步改革,一切金融开放活动都难以推进。由此可见,有限的全球化,是指在汇率、资本管理、人民币国际和国内改革方面,分别逐步推进、相互配合促进中的一种交错发展,是一个逐步逼近全面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动态过程。
客观而言,当今世界还没有出现二战后取代英国的那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一个与美国综合实力相当的国家和集团替代美国,来主持重建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在这四项内容中,国内改革是其他三项的基础和条件。
在自身未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情况下,全面放松国内的一切金融管制,一时间也许会享受金融全球化的好处,但也会难免发生有些国家曾经历过的灭顶之灾。在国家层面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因此,整个战略的实施,关键是要处理好上述核心内容在政策操作上力度搭配和先后次序。如果就纯经济增长的长趋势分析,关键性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如何抓住自身发展机遇,在参与金融全球化、享有金融全球化好处的同时,力避因自身条件不具备而可能引致的金融全球化中的风险?如何鱼与熊掌兼得?在亚洲、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的国运正旺、美国经济国运正衰,世界力量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期,认清这一世界时局大事,维护好这个势头,发展好这一势头,在不使历史趋势突然中断的过程中,获得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这正是确立中国金融战略核心意图的出发点。弄得不好,将招惹金融危机或经济动荡。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资本管制的基本放开为前提。城镇化率仍低于东南亚平均水平,仅相当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平
住房保有环节上的税是按年征收的,在接近年底时才好判断年度收入。但有了房产税以后,它会使不动产价格曲线的斜率降低,发展的过程更平稳,有利于减少房地产市场泡沫,防范房地产价格频繁大起大落造成对社会生活负面冲击。
比如,上海苦恼多年的问题就是居民都愿意在城市中心区购置不动产,而这次上海房产税方案里有一个很小的杠杆——中心区域的税率是0.6%,周边区域的税率是0.4%,就差这么一点儿,便使现在的成交大量引流到周边区域。对二套住房能不能税率从轻,也可以探讨。笔者认为,房产税税制不可能改变中国中心区域不动产价格的上扬曲线。还有一点,房价并不会因为局部试点应声而落。
第四是优化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机制,抑制收入差距扩大。在中国实施房产税改革,将在四个方面产生值得肯定的直接效应:第一是增加直接税的比重,从而降低我国中低收入者的税收痛苦指数。
笔者认为,必须充分肯定上海和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敢为天下先、打开局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才40%多,以后要一路走高到70%—80%,中心区域不动产价格才能相对稳定。
也可以讨论二套住房税率从轻的问题。在房产税改革方面,还应该给社会公众一颗定心丸:以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所谓第一套房或者家庭人均计算下来的一定标准之下的基本住房,可以不被房产税覆盖的。